從源頭化解社會矛盾糾紛
——衡東縣人民法院楊橋法庭調撤率達60%
法制周報者 曾雨田 通訊員 劉尚球
人民法庭既是化解矛盾糾紛橋頭堡,也是踐行司法為民的連心橋,在推進訴源治理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職責。
今年1月-10月,衡東縣人民法院楊橋法庭新收訴訟案件125件,同比下降36.86%,結案118件,收結比為94.4%,其中調解與撤訴共67件,司法確認9件,調撤率達60%。通過訴前調解方式委派調解41件,調成21件,訴前調解率為51.22%。
凝聚大格局
高位推動訴源治理
今年來,衡東縣法院深入推進“訴源治理”,研究制定了《關于加強訴源治理的工作方案》,確定楊橋法庭為開展訴源治理工作的試點法庭。
6月3日,衡陽市中院在衡東縣法院召開訴源治理工作座談會,市司法局、縣司法局與楊橋、蓬源、榮桓3個鄉鎮多家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近20人參加會議。與會人員對“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民主協商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撐”的多元解紛、訴源治理達成了共識,各單位對“無訟鄉村”建設中的職責定位更加明晰。
6月29日,衡東縣平安建設領導小組印發《關于印發〈關于加強訴源治理,進一步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實施意見〉的通知》。《實施意見》明確將多元化解、訴調對接、加強訴源治理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及民事、行政案件萬人起訴率等指標納入平安建設和依法治縣考核體系,由縣平安建設領導小組牽頭組織考核,并制定相應的考核細則與獎懲措施。
搭建大平臺
主動構建聯動機制
訴源治理,不是任何一家單位的獨角戲,而應該是集思廣益、齊心協力的大合唱。
6月份,周氏兩兄弟因屋檐水溝污水排放問題發生沖突,老二氣憤之時將糞便潑在老大家的神壇上。老二患有精神疾病,其家人雖然知道此事做得不對,但兩家積怨已久,就是不同意賠償。
兩人既是親兄弟,又是隔壁鄰居,如果一判了之,矛盾可能會升級。為此,楊橋法庭通過當地矛盾就地化解的形式,主動與榮桓鎮政府、派出所、周氏兄弟所在村委會聯系,組織雙方在村委會調解,以查明事實為基礎,析法理,講情理,最終兩家人握手言和。
主動與轄區3個鄉鎮的黨委政府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人民調解委員會形成矛盾糾紛化解的聯動機制,在楊橋法庭已成常態。
為推動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的創新平臺,楊橋法庭在橋興社區設立了衡陽市首家社區訴源治理工作站。在每個司法所固定1名司法確認聯絡員,只要有司法確認需要,由司法確認聯絡員與法庭點對點聯系,法庭可提供“一站式”“保姆式”的司法確認服務。
此外,探索建立“一村一特邀調解員”工作機制,激活鄉村調解力量,通過鄉鎮黨委政府推薦,在每一村每一社區確定一名特邀調解員。目前選定了33名特邀調解員,村中的矛盾糾紛化解都可通過他們直接與法庭聯系,實現法官講法理與村官講情理雙結合。
夯實大調解
無縫對接多元解紛
楊橋法庭積極探索建立調解前置程序,設立了駐庭調解工作室1間,現已升級為在線調解室。駐庭人民調解員辦公室2間,配置相應的辦公設備。從已選任的人民陪審員中選聘“法律素養好、群眾口碑實、調解熱忱高”的人作為特邀調解員,讓他們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的調解優勢,著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。
從3個鄉鎮的人民陪審員、法律工作者、退休干部中選聘5人為駐庭人民調解員,輪流值班,駐庭參與調解。6月特邀調解員入駐法庭,已委派調解案件54件,成功調解案件22件,其中線上遠程調解12件,訴前調解率為40.74%。
為進一步規范調解程序,細化調解流程,楊橋法庭制定了《關于駐庭調解工作室(特邀調解員)訴前調解試行辦法》。明確應當進行訴前調解的12類案件,盡可能從源頭層層過濾分解糾紛,把大量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外。調解期限30日,調解不成的,要及時轉入訴訟程序,實現無逢對接,堅決防止久調不決的現象發生。
做好大宣傳
全力唱響和諧之音
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。楊橋法庭善于用鮮活的案例現場宣傳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便利、高效和經濟性。
7月15日,楊橋法庭在縣委組織部的組織下,在楊橋鎮荊竹村,以屋場會的形式為30多名村民送上一堂《民法典》宣講課與訴源治理普法課。
8月18日,暑假期間將“模擬法庭”送進虎塘村,以情景劇的方式,開啟送法下鄉新模式,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和高度參與。
11月3日,法庭向社會發布5起訴源治理典型案例,以進一步提升訴源治理的社會知曉度。
今年來,楊橋法庭在3個鄉鎮聯合開展法律宣傳3場,《民法典》講座2場,發放宣傳資料500余份,接受群眾咨詢50余人次,實現了鄉鎮法律宣傳全覆蓋。
責編:廖悠悠
來源:法制周報